在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王朝更迭是必然的现象,综观明清人口史,明末时人口数达到1.5忆,后来因为清军入关屠杀,加上天灾、疾病等,造成人口损失,降至8000万左右,最后在康熙的政策,以及进行更精密的人口普查下,人数开始暴增,直到乾隆末年人口数已达到4忆,对此,历史专家点名背后得利于3大关键。
人口增长本就是正常的社会规律,但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末年,人口却一路增长,背后原因很现实。首先是“摊丁入亩”,自战国时期就存在的“人头税”,经常让平民百姓不敢多生孩子,为了逃避赋税,甚至会刻意隐匿不报,而康熙上任时,人头税依旧存在,为了解决弊端,开始进行改革。
雍正更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地多者多缴税、地少者少缴税,随着土地税收减少、新生儿也不用缴交人头税,老百姓们开始增产报国,期盼透过更多的劳动力改善家庭经济。
其次是番薯的引入,解决百姓挨饿的难题。自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口数量遽增,但耕地面积始终有限,加上每年到了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人口死亡率就会上升,导致百姓经常经历这种季节性的饥荒。不过这时人们发现,番薯即便在贫嵴的土地上也能有很好的产量,于是大力推行,既然粮食无缺,人口自然逐渐成长。
最后是安定的环境给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信心,也为人口增长提供有利的条件。明朝末年群雄四起,满清入关又再次引起中原地带一些反对势力的聚集,各地战事不断,而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一直到嘉庆元年的百年间,中原没发生任何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进一步促成社会安定,百姓也能放心地生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