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世纪人类排放过量消耗臭氧的分子进入大气,导致太阳现在每从南极洲升起,臭氧层就会出现一个破洞。好消息是,联合国表示南极地区的臭氧层破洞正在持续愈合,预计到 2066 年就会回到 1980 年状态(臭氧破洞出现之前)。目前,南极上空臭氧破洞看起来相对较小且健康。
臭氧分子主要位于距离地球表面约 10~50 公里的平流层,主要功用为吸收对生物有害的太阳紫外线(波长 270~315 纳米),一旦臭氧层破洞,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患者人数便会增加。
1974 年,科学家首次敲响人类活动破坏臭氧层警钟,但国际社会花了数年时间才在禁止消耗臭氧层化学品方面达成共识;1985 年,南极地区上空臭氧层首次出现大范围破洞,人类意识到严重性,终于联合国在 1987 年邀请所属 26 个会员国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逐渐淘汰氟氯碳化物使用。
自那之后,虽然已阻止更多消耗臭氧的有害分子进入大气,但上世纪已进入大气的有害分子仍需几十年时间才能从平流层消失,也因此,这些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破洞每逢春天就重新出现,引发整个南半球气温、风、降雨模式连锁变化,比如南极冰棚表面融化、新西兰和澳洲夏季降雨量改变等。
所幸环境保护意识发酵,在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后,联合国日前报告指出,虽然 2022 年汤加火山爆发导致 2023 年南极洲上空臭氧短时间内加速消耗,但全球臭氧层仍走上“长期复健之路”,南极、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渐缩小。
按照目前趋势,北极地区臭氧层预计 2045 年、南极地区臭氧层预计 2066 年将恢复到 1980 年的健康状态,其他地区臭氧层则在 2040 年左右就可恢复 1980 年状态,剩下的最大问题大概是氟氯化碳还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