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并未每天上早朝讨论政务,有时是私下大臣来商议,与电视剧演的并不一样。(示意图)
清宫剧经常演皇帝为讨论政务,每天都要上早朝,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明朝确立内阁制后,大臣的奏疏都交由内阁处理,拟出意见后再给皇帝批覆,所以皇帝10几年不朝野也没关系,到了清朝雍正后,发现开朝会效率低,之后几乎是有大事才举办。
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表示,清宫剧常演皇帝与大臣一早就集中在大殿讨论政务,不过电视剧演上朝都是在大殿,但清朝皇帝上朝其实是在室外,康熙时期形成“御门听政”制度,皇帝会坐在干清门前,官员则站在广场上,由于宫殿面积不大,官员也不能离皇帝太近,才会在室外上朝。
毛立平进一步说明,早在明朝确立内阁制后,大臣的奏疏都是交给内阁处理,皇帝再根据内阁拟出的意见,决定对奏疏的批覆,之后交由各部院执行,只要流程没问题,上朝并不重要,而且费时又费力,还没有效率,当时早朝成为一种仪式,象征皇帝勤政,明朝皇帝就算几10年没上朝,政务依旧在运行。
而清朝从康熙开始,形成每天“御门听政”制度,后来的皇帝渐渐发现,早朝也没太大必要,逐渐改为三日一朝或五日一朝,皇帝有时也会不定期举办朝会,除了常规的早朝,皇帝还会召集各部院大臣讨论政务,而雍正成立军机处后,皇帝与军机处大臣商议政务频率更高,处理政务的方式主要是批阅奏折或与大臣讨论,而非上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