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技术创新 > 氰化物的黑暗面:从间谍小说到战争罪行的恐怖故事

氰化物的黑暗面:从间谍小说到战争罪行的恐怖故事

最出名的毒药

氰化物(Cyanide)是最恶名昭彰的毒药之一,以其杀人于瞬间的特色享誉各大间谍小说和谋杀谜团。推理女王克莉丝蒂非常清楚氰化物的效果,用这种毒药杀死了十八个角色,甚至还将她七十五部小说的其中之一直接命名为《闪闪发光的氰化物》(Sparkling Cyanide,台版译名为《魂萦旧恨》)。侦探小说家瑞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他最著名的《大眠》(The Big Sleep)一书中用加了氰化物的威士忌赐死一名线人。

内佛.舒特(Nevil Shute)的小说《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On the Beach)描述毁灭性的核战后的澳洲生活,而在故事中,澳洲政府分发了氰化物胶囊给民众,让他们可以快速轻松地自杀,不需面对逼近澳洲的放射性落尘云带来的缓慢、痛苦的死亡。

同样的,间谍小说中的秘密情报员经常也会拿到氰化物让他们在被抓时使用。甚至连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笔下的○○七情报员庞德以及其他情报员也都有氰化物胶囊;不过不出所料,庞德会把它扔掉。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氰化物进行谋杀或自杀的案件同样令人着迷和惊骇。氰化物是史上一些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中使用的凶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氰化氢制作的毒气是所谓的“最终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在奥斯威辛(Auschwitz-Birkenau)和马伊达内克(Majdanek)的死亡集中营毒杀了数千名囚犯。

当德国战败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含有氰化钾的玻璃胶囊是纳粹高层首选的自杀方法,包括可怕的纳粹党卫军(Schutzstaffel,SS)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和德国空军最高将领赫尔曼.戈林(Hermann Göring)都人手一颗。在目睹妻子伊娃.布劳恩(Eva Braun)用氰化物自杀后,希特勒也吞下氰化物并开枪自杀,终结了他第三帝国的梦想。

较近期的例子出现在一九七○年代初的旧金山。魅力十足的邪教领袖吉姆.琼斯 (Jim Jones)吸收了大量追随者,在加州的红木谷(Redwood Valley)建立圣殿,开始宣扬自己是甘地、耶稣、佛陀和列宁转世。

氰化物以其迅速致命的特性在文学中广为人知,克莉丝蒂和钱德勒都曾使用它。图/envato

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琼斯已经说服了数百人,其中许多人还携家带眷,一起和他搬到南美洲盖亚那当地与他同名的琼斯镇,加入“人民圣殿”(People’s Temple)这个新乌托邦。一九七八年,关于琼斯镇圣殿侵犯人权和采取严刑峻罚的忧心言论开始浮上台面。同年十一月,国会议员里欧.莱恩(Leo Ryan)与其他美国官员和记者一起前往盖亚那调查这些指控。

琼斯起初对前来这座聚落的代表团表达欢迎之意,还在琼斯镇的中央凉亭为他们举办欢迎会,但接着莱恩突然遭到一名持刀的圣殿士兵袭击,身上多处受伤。负伤的他依旧成功与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逃到琼斯镇附近的一座小机场,众人分别登上两架飞机。

然而,他们才登机几秒,枪手便迅速赶到,杀死了莱恩和其他四人。当天稍晚,琼斯召集了琼斯镇的九百一十三位居民,其中包括三○四名儿童,命令他们进行他所谓的“革命行动”。所有人都拿到了一杯加了氰化物的葡萄口味酷爱(Kool-Aid,冲泡式饮料粉末),父母把饮料拿给孩子们喝,护理师用注射器将致命的混合物滴入婴儿的嘴里。最后共有九○九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时至今日,“喝酷爱”这句话依然常在美国被用来形容“个人或团体对某种思想或个人表现出绝对服从或忠诚”。

饮食中的氰化物

尽管氰化物有明显的致命特性,但含有氰化物的食物种类多得惊人,包括杏仁、皇帝豆、大豆、菠菜和竹笋。桃子、樱桃、苹果和苦杏仁等李属植物(Prunus)的种子或果核都含有氰化物。食用少量氰化物不会对健康造成风险;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偶尔会吞下苹果种子,但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这是因为人体有一种处理饮食中少量氰化物的机制。人体内几乎每个细胞都含有罗丹酶(Rhodanese)这种酵素,能将氰化物转化为硫氰酸盐来迅速解毒。

硫氰酸盐是一种无害的化学物质,可以安全地被肾脏过滤并释放到尿液中。人体每二十四小时可以处理约一克的氰化物。只有当身体无法负荷突然间涌入的大量氰化物时——特别是以杀人为目的——才会出现问题。

大多数凶手会用结晶的氢化钠或氰化钾下毒。虽然两者都很易溶于液体,但氰化钾的溶解度是氰化钠的十倍。即便如此,只要在一杯咖啡或一杯葡萄酒中少量溶解两者之一都足以致命;所需的份量极少,就代表它不会产生让受害者有所警觉的气味或味道。结晶氰化物进入人体后会与胃酸接触,氰化钠或氰化钾会转变成氢氰酸,造成严重的化学灼伤。

当受害者胃部出现腐蚀性灼伤,但食道没有灼伤,就代表受害者并非喝下任何腐蚀性物质,死因是在胃中产生的——这是氰化物中毒的关键指标。固体或溶解的氰化物晶体遇到胃酸后也会形成气体氰化氢,接着被吸收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本质上而言,受害者最终是同时被固体、液体和气体氰化物杀死的。

结晶氰化物与胃酸接触后,氰化钠或氰化钾会转变成氢氰酸,造成受害者胃部出现化学灼伤。图/envato

氰化物的致死原理

无论遭谋杀的受害者是吸入氰化物气体还是吞下溶解在饮料中的氰化钠或氰化钾,氰化物的致死方式都完全相同。一旦进入体内,氰化物就会黏附在红血球中的血红素(hemoglobin)上,跟着血液迅速散播到全身。然而氰化物与血红素的结合度很差,引起破坏的方式也不是透过影响血液,而是脱离血红素进入人体细胞,破坏细胞制造生存所需能量的能力。

粒线体(mitochondria)位于我们每个细胞的深处,具有小型的棒状结构,是身体里的迷你发电厂,会产生化学能量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这是维持人类活着的能量。每个细胞通常有一百到两百个粒线体,具体数量取决于细胞需要多少能量。举例来说,肝脏细胞需要相当大量的能量,因此每个肝脏细胞会有超过两千个粒线体;而红血球大致上只是装着血红素的袋子,能量需求非常低,所以没有任何粒线体。然而尽管 ATP 是为身体各方面的功能提供能量的重要角色,但身体能够储存起来的 ATP 相当有限。

本质上而言,粒线体执行的功能与树木的叶子恰恰相反。植物的叶子会利用阳光中的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来产生葡萄糖;动物细胞中的粒线体则会与我们吸入的氧气作用,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 ATP 形式的能量。基本上,人类和所有动物都是透过这种迂回的方式利用来自太阳的能量。

埋在粒线体膜内衬当中的是一连串的蛋白质,它们构成所谓的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我们呼吸的氧气正是在这里被确实用于制造 ATP。传递链中有一个蛋白质成分称为“细胞色素 C”(cytochrome C),铁原子静静位于细胞色素 C 的核心,是它发挥功能的关键。

氰化物的致死性在于它能够与细胞色素 C 中心的铁原子紧密结合,使整个蛋白质死亡。一旦失去活性,细胞色素 C 就不能在传递链的最后一步利用氧气,导致 ATP 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断。

因为细胞运作强烈依赖 ATP 的持续供应,所以人体一旦发生氰化物中毒,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的细胞都会立即受到影响。当中枢神经系统关闭,受害者会开始感到头痛和恶心,然后失去知觉,慢慢进入深度昏迷;接着大脑会进一步失去 ATP 能量供应,直到最终耗尽所有 ATP,不可避免地造成脑死;随着心脏中的 ATP 逐渐减少,心跳会减慢并变得不稳定,脉搏也会微弱到无法察觉,最终使心脏完全停止跳动。

尽管名字听起来很相似,但发绀(cyanosis,也称“紫绀”)症状与氰化物中毒无关。发绀指的是与减氧血相关的蓝色,也是静脉血液呈蓝色的原因。相反的,由于与氰化物结合的细胞色素 C 不能再使用氧气,血液中的血红素反而会一直保持充氧状态,4 因此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之一就是皮肤因为鲜红色的充氧血而显得红润。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QQ 404-455-307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豫ICP备2021015254号-5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