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刘寀群鱼戏荇。图/npm.edu.tw
惠施观点:人不能知道鱼的快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篇中的濠梁之辩。惠施认为庄子不是鱼,又怎么能知道鱼是快乐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点出困扰哲学家以及科学家数百年之久的问题,那就是主观意识到底是什么?
图/Pixabay
濠梁之辩的情境是这样子的。庄子和惠施同游至濠水的桥梁。庄子说:“鯈鱼出游时很从容,这就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而你当然也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完全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回到开头的话题。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并且问我,那我就是在濠梁上知道的。”
既然庄子认为自己能知道鱼的快乐,那我也想问庄子,你知道成为一只鱼又是怎么样的感觉吗?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
在濠梁之辩后的两千多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汤玛斯.内格尔(Thomas Nagel)也从想象自己是蝙蝠(注意不是小小鸟)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并在 1974 年发表了〈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他认为主观经验无法透过客观描述来获得,是心灵与物理之间的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简单来说,就算我们知道蝙蝠是透过声纳来感知并飞行在空中,但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身历其境成为一只蝙蝠,我们还是无法知道作为蝙蝠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种主观经验,哲学上称作感质(Qualia),是指主观意识经验的特殊品质或性质。它们是个人直接体验的主观感受,无法通过客观描述或第三人称观察来完全理解或解释。感质是一种主观的、非物理的属性,无法被完全捕捉或解释。它们涉及到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感受事物的质感、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等。
举例来说,如果你试图向另一个人解释一朵玫瑰的芬芳,或者试图描述一个人的愉快感受,这些主观感受都属于感质。它们是我们内心独有的体验,无法被他人直接体验或理解。
另一个哲学家们喜欢举的例子是“你和我看到的红色是一样的吗?”这或许听起来是一个很蠢的问题,因为当红色物品摆在眼前,非色盲或没有眼疾的一般人都能异口同声说出该颜色。透过医学研究,我们也都知道波长约 700 nm 的红色光刺激到视网膜的锥细胞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红色的原因。
不过,虽然红色光能刺激每个人相同的视网膜锥细胞是不变的客观物理事实,但没有人能保证你和我主观感受到的红色是相同的,就像是几年前网络爆红的蓝黑白金裙 (The Dress)(图一),即使是同一条裙子的照片,有人说是蓝黑裙,却有人说是白金裙。这也说明看似客观的色彩,也存在有主观性。
图一、蓝黑裙?白金裙?都几咧。图/The dress – Wikipedia
人类或许能想象自己作为一只蝙蝠使用声纳来飞行导航,又或是把自己像蝙蝠般倒挂休息,但这和成为一只真正蝙蝠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感质可能埋藏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中
庄子和惠施的辩论背后探讨了意识的本质,也引发人们对于知觉和主观体验的一种思考。即使经过数千年的探索,“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仍是一个深奥而又复杂的问题,也是所谓的“意识的困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从哲学角度,感质无法透过描述去感受,但从科学上来说,我们无法否认大脑是产生主观感受的关键,这也让神经科学家们好奇是否能找到感质的神经机制。
英国巴斯大学疼痛研究中心的教授罗杰奥普伍德(Roger Orpwood) 多年来进行感质的理论研究,他认为感质是局部大脑皮质网络讯息处理的结果。这个网络能转换讯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 讯息在大脑中的物理表现,主要是动作电位的模式)和讯息资讯(Information Message; 感质的基础)(图二)。当输入的讯息结构被网络辨识,而产生讯息资讯,这网络还可以输出一个讯息资讯的表征并进行下一个传递与转换(Structure → Message → Structure → Message…)(图三)。举例来说,臭鸡蛋的硫化氢(H2S)气味感质是透过一层一层的网络后产生。 当鼻腔吸入硫化氢气味分子后,嗅觉系统的讯息结构通过嗅觉神经束传递到嗅觉皮质网络。而传递的讯息所获得的资讯都建立在前一个资讯的基础上。这资讯从硫化氢的第一阶段的辨识内在身份(Inner Identiy),演变为硫化氢的内在形式(Inner Form),到发展成硫化氢的意象(Inner Likeness or Image),也就是硫化氢的感质体验(图四)。
知名美国神经科学家,研究意识神经机制多年的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也认为意识不是来自个别大脑区域,而是来自区域内和区域间高度网络化的神经元。意识相关的神经区域(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NCC))概念的兴起,也希望透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来找到产生意识的最小神经集合,并了解哪些大脑的区域是产生意识所不可或缺的。
图二、当我们看到蓝色后,大脑透过讯息结构的模式传送到视觉皮层 V4 区域。对大脑来说,这就是一种讯息资讯,是我们主观上看到的“蓝色”。图/frontiersin.org
图三、网络或神经元集合中的基本讯息处理。输出讯息结构从被辨识的讯息资讯从输入讯息结构中形成。讯息(Information)从结构(Structure)到资讯(Message),再到结构。图/frontiersin.org
图四、嗅觉感质的产生示意图。图/frontiersin.org
结论
庄子和惠施辩论河中的鯈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很有趣的带到了哲学以及神经科学重要的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能否知道其他人又是其他物种的真正主观感受?
图/Pixabay
感质是意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引发了关于意识本质和主观体验的哲学和科学辩论。有些人认为感质是生物或脑部运作的结果,而另一些人认为它们是超出物理过程的主观现象。不论如何,未来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意识产生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