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会对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不但情绪、工作效率变差,长期失眠甚至会导致忧郁症、肝脏及心血管疾病等。如何能一夜好眠?除了服用药物,专家常建议从日常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做起。有趣的是,最近一项针对芬兰年轻人的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同情心者较少有睡眠障碍。该研究已于近日发表在《大脑与行为》(Brain and Behavior)期刊上。
先前有许多研究,都专注于探寻睡眠障碍的根源。忧郁、压力、疼痛和慢性疾病等,已被发现是会导致睡眠障碍风险升高的因素。然而,科学家也发现,某些心理特征似乎能帮助人们远离睡眠障碍。其中之一就是富同情心(compassion)而关怀他人,真心盼望并以行动减轻他们的痛苦或困扰。
本次研究中,芬兰奥卢大学(University of Oulu)的心理学研究团队利用一项芬兰关于儿童身心健康,历时 37 年,共有 3,596 名参与者的研究资料。研究团队分析其中曾接受过同情心评估的参与者的资料,并曾在 2001 、2007 和 2012 年评估过他们的睡眠品质之资料。结果表明,较具同情心者出现睡眠不足、睡眠障碍的情形都较少。
他们发现,这可能是透过改变忧郁症的症状而获致的结果。因为分析资料时,若控制忧郁症这个因素,则同情心对于睡眠的影响就不存在了。此外,先前确实有研究显示,具高度同情心者有忧郁症的情形较少;而且许多研究都显示,具同情心而无私付出,具有减轻精神痛苦,远离忧郁症的功效。
值得提醒的是,本次研究中关于睡眠品质的评估均基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因此可能存在偏见。此外,本研究也没有涉及同情心对睡眠障碍的立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