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考古团队在贵州发现1.9亿年前的恐龙化石群,包括至少3个成年个体与5窝恐龙蛋。
武汉地质大学、云南大学、贵州省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发现1.9亿年前埋藏的恐龙化石群,包括至少3个成年个体与5窝恐龙蛋,并根据研究成果建立新属种“守护黔龙”,是贵州首次正式命名的恐龙。
根据网络综合报道,此次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恐龙蛋窝,同时也是全球最早的“龙蛋共存”化石群,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该恐龙化石群包括至少3个成年个体和5窝恐龙蛋(约50枚),研究发现最早的恐龙蛋相对较小,为椭圆形以及具有薄的钙质层的“革质蛋壳”,介于软壳和硬壳蛋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贵州平坝发现的恐龙化石,产自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中,专家推测这些恐龙生活在1.9亿年前侏儸纪早期,是一种靠两脚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保存较完整的头骨、头后骨骼,具有不同于其他蜥脚类恐龙的特征,研究人员因而建立名为“守护黔龙”的新属种,是贵州首次正式命名的恐龙。
武汉地质大学副教授韩凤禄解释,“黔”指贵州,“守护”意指该恐龙成体和蛋窝同时保存,显示其可能具有照顾后代的行为。根据估算,守护黔龙的成体高达6米以上,体重达1吨,和先前在云南发现的“云南龙”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