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化学与地质奖颁给了地质学家扬.扎拉谢维奇,得奖的原因不是因为特定研究,而是它整理了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品尝”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史”。
舌头比手指还好用?
什么,舌头真的这么厉害吗?想想好像也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会用舌头去感受食物的形状,这些触感甚至也是我们品尝食物时,了解食物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出食物中的鱼刺,或是卡在牙缝中的菜渣,有些人还能帮樱桃梗打结呢。
但好像从来没有人拿舌头和手去做比较,因为只要讲到触觉,我们第一时间就会认为手指更加灵敏。
其实,还真的找到有人研究过,一群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科技系的实验团队,就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准备了几个形状极为相似的样品,样品的长度、厚度、缺口的大小都一样,只有缺口处的倾角不同。
样品。图/Comparison of The Tactile Sensitivity of Tongue and Fingertip Using a Pure-Tactile Task
倾角从 45 度到 90 度都有,每块的角度以 5 度为间隔。受试者必须拿起两块样品,并在蒙眼的情况下,分别用摸或舔的方式来分辨出两者分别为哪一块。其中一块始终是 90 度,另一块则是从 65 度开始角度递增。
这次的实验有 30 位受试者,结果表明,使用手指来分辨两块样品,平均要两块的角度差超过 19.81 度时,才能分辨出差异。如果用舌头舔呢?只要两者的角度差超过 12.75 度,就能分辨出差异!比用手摸的角度差小了许多,也就是舌头真的比较灵敏。
实验结果数据,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表受试者在样品相差几度时能感受到差异。图/Comparison of The Tactile Sensitivity of Tongue and Fingertip Using a Pure-Tactile Task
当然,这个实验还有两个方向值得讨论,一是这只针对物体边缘形状的灵敏作分析,但触觉有许多不同感受,例如纹理、粗糙程度等,所以可能每种触觉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会不同。这个实验看起来不难做,各位可以准备一些能放入嘴的材料,例如请朋友直接将比较硬的芭乐切成不同形状来舔舔看差别,就能简单复刻这个实验甚至更改参数,有实际测试的观众也不要忘记留言告诉我们。我们这边也同步征求花京院来协助我们实验。
而另一点是,关于舌头为什么有跟手指同等,甚至更强触觉的生理机制,本篇研究仅止于现象探讨,还未有深入研究。
湿湿的石头更好观察?
除了味觉和触觉外,舔石头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湿润的石头纹理更清楚,更方便研究。
这应该大家都有经验,在学校的大理石地板拖地,或是海边的鹅卵石,沾到水之后,石头的纹理都更加清楚,看起来也更漂亮。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影响的原因有很多,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湿润的表面让石头更“平”,产生类似抛光的效果。但为什么磨平抛光,颜色就更好看呢?
我们知道光线照到镜子会产生反射,但镜子很平整,如果现在照射到的是一个凹凸不平的表面,光线就会往四处反射,这种现象称为漫反射。当我们只想看石头上的其中一点时,旁边的光却会杂乱的跑进我们的眼睛,影响到对比度。并且各种颜色的色光聚在一起会形成白光,因此这些漫反射而来的光线,就会以白光的形式被我们看到。白话文就是,物体的对比下降了,但是整体的亮度提高,变成我们常看到灰白色的石头表面。
直到石头被抛光,或是因为湿润产生抛光的效果,这些漫反射就会减少,石头整体变得比较暗沉,但是斑纹之间的对比度提高了。这就是为什么粗糙的石头显得灰白,浸湿之后却呈现深沉而图样明显的原因。
图/askamathematician.com
还没完,薄薄一层水还会造成更多影响。例如,这层折射率介于空气与石头之间的介质,可以帮助光线稍微穿透岩石的表层后再反射出来,提供视觉上更多的纹理细节。如果将水换成木工中常使用的亮光漆,除了反射与折射外,亮光漆中的分子,还足以让光线产生散射,让你在上不同厚度的亮光漆时,能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简单来说,不论是水还是漆,这薄薄的一层介质,能像相机的镜片一样,透过光学调校,将更清楚、细节更多的影像送进相机的感光元件,也就是我们的眼睛上。而替换不同的镜片,就能改变我们看到的样子。
有介质存在于空气与观测物间时,光会产生折射,造成不同视觉效果。图/askamathematician.com
这个看似玩笑的舔石头研究,确实好像又有几分认真的道理,我们自己在研究的时候,最开始也觉得超ㄎㄧㄤ,后来又发现能学到不少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