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自然科学 > 创造月球的远古原行星残余物,可能留在地球体内未消化

创造月球的远古原行星残余物,可能留在地球体内未消化

45 亿年前撞击年轻地球并形成月球的特亚行星残余物,至今可能仍潜伏在地球地函深处。

在地函深处,有 2 个神秘“斑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地球科学家,它们被称为大型低剪力波速群(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LLSVP),一个位于非洲国内下方,一个位于太平洋下方,占比约地函 4%,当地震波经过这两处,速度会变得比经过地函其他区域还慢,显示两边存在温度、成分差异。

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两个“异常”区域与撞击早期地球并形成月球的远古矮行星特亚(Theia)残留物有关,因为月球质量仅地球 2% 左右,而剩余的特亚行星质量下落不明。

位于地球地函的大型低剪力波速群,可能是被地球吸收的古老矮行星残骸。(Source:Edward Garnero/加州理工学院)

根据大碰撞说,约 45 亿 3,300 万年前,特亚行星偏离原轨道与早期地球发生相撞,彼此熔为一体形成现今地球,而其中一部分地函与破碎地壳被弹射到稳定绕地轨道,最后重新吸积形成月球。

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试着模拟当初这场撞击、特亚行星对地函的影响、撞击残余物如何在接下来 45 亿年内于地函中循环,发现这颗与火星差不多大小的矮行星大部分能量仍保留在上部地函,下部地函并未因撞击完全融化,因此来自特亚行星富含铁的物质团在落入地函底部时基本上保持完整。

地函环流模型则表明特亚行星会逐渐融入地函,由于它的密度比地函高约 2.5%,因此会下沉并凝固,最终稳定于地函低处但不融入地核,这也与当今看到的大型低剪力波速群情况相符,其深度超过 2,000 公里,密度比周围环境高约 3%。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我们设法从中恢复一些有关特亚行星的资讯,或许就能更了解婴儿太阳系的结构与组成。

新论文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QQ 404-455-307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豫ICP备2021015254号-5

sitemap